本网讯(记者 唐梦钒)11月14日,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召开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核心课课程协调人、芯片设计微专业任课老师参会,围绕学科建设、课程组与教学模式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明确以“应用牵引、资源共享、虚实结合”为核心理念,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向芯片设计与硬件应用方向转型,并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实现各门课程教学资源高效整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重构课程体系:聚焦芯片与硬件设计,强化应用能力
面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该院计划对现有课程进行系统性重组。奚建清院长指出:“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以芯片设计为抓手,整合无人自主、工业互联网等方向,重点强化硬件设计、嵌入式开发等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重组将以“芯片+应用场景”为主线设计内容,通过将无人机、自动化产线等真实工程场景融入芯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术。同时,强化C++作为首门语言课程的基础地位,压缩原先偏理论的语言类课程(如精简Java、Python等),将其置于后续以项目和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模块中进行针对性学习,实现“语言为项目服务”的教学模式。

教学研讨会现场(段云琪 摄)
建设虚拟教研室:一课一平台,减轻教师负担
学院推广“一门课一个虚拟教研室”模式,依托虚拟学院平台实现教学资源集中管理与灵活组织。具体举措包括:一、资源集中管理:教师可将视频案例、课件、项目库等素材统一上传至课程资料库,按教学大纲灵活组织单元内容;二、多教学大纲适配:同一课程可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差异化教学路径,实现资源复用与个性化教学;三、师生互动与消息触达:平台专设班级互动室,支持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与老师和同学实时交流;同时,老师可通过消息板统一发布课程通知与学习任务。
该平台还可积累教学过程数据,未来将利用大模型智能分析作业、实验报告等,反哺课程优化,实现“教研数字化”。

奚建清院长演示虚拟教研室平台(赵洋 摄)
融入应用场景:从“知识传授”到“能力生成”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将应用场景深度嵌入课程设计。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为例,课程将以真实项目为牵引,让学生在搭建系统、优化查询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原理。奚建清院长指出:“未来所有课程均需明确应用方向,如网络课可结合校园交换机配置,芯片课聚焦工业自动化,让学生‘做中学’,提升就业硬实力。”
面对学生就业挑战,学院以课程组与虚拟教研室建设为抓手,贯通“教学—实践—就业”全链条。未来将引入更多企业力量共建项目式实训课程,凸显硬件特色,为广东制造业升级持续输送高质量应用人才。
文字录入:姚淑姬 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编辑:赵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