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黄凤娟 胡睿)10月14日,国际商学院获悉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特色班)于泽人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核心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发表题为“Global online shopping as a catalyst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Evidence from 69 countries”的论文。国际商务综合教研室龚梦颖老师担任通讯作者,我校为论文唯一单位。其他合作者包括2022级软件工程与投资学双学位专业学生汪进宇,以及20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特色班)专业学生左真真。这篇论文是国际商务和跨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创新,是国际商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作为SSCI 期刊,位列中国科学院管理学一区、JCR一区,最新影响因子达13.3,同时获评英国商学院协会(AJG)3星期刊、澳大利亚商学院院长理事会(ABDC)A类期刊,在学术界具有极高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论文理论框架图(胡睿 提供)
该论文首次将跨境在线购物视为一种“非正式多元文化体验”,探讨其在全球消费者层面上的社会心理影响。研究结合了国家层面的人均GDP、全球化指数等宏观指标,构建了以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和跨文化敏感性量表(ISS)为基础的综合模型。通过一项来自69个国家、1512名消费者的全球调研,研究利用单群组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分析,最终揭示了五大关键结论。该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创新与应用价值。理论上,突破传统边界,将跨境电商消费界定为“有社会心理意义的数字跨文化互动”,融合UTAUT模型与ISS量表,为跨文化敏感性研究开辟新视角;方法上,打通宏微观数据壁垒,借多组结构方程模型实现性别、文化、技术的跨国比较,提供可复用的量化范式;实践上,为跨境电商平台发挥文化包容价值、数字贸易政策制定及企业国际化运营提供建议,填补跨文化心理学与电子商务研究断层。
于泽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胡睿 提供)
于泽人在分享研究历程时表示:“老师们的专业指导和学院的培养支持是我能持续前进的关键。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龚梦颖老师给予了无数关键启发,学院的全方位保障也为研究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事实上,于泽人的科研成长离不开学院的系统培养:在校期间,他在陈少铭副教授指导下牵头组建“安馨”学生科研实践团队,历经三年积累,研究成果从普通期刊逐步进阶至EI会议论文到现在的国际顶尖期刊;院校两级领导不仅全程指导其学科竞赛作品打磨,还资助其开展实地调研、赴香港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助力其对接全球前沿资源、拓宽国际视野,为科研能力提升筑牢根基。
在学生科研成果取得突破的同时,国际商学院教师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也持续攀升。2024-2025年,学院教师已在SSCI收录的JCR一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覆盖跨文化、金融、会计、经济等多个核心领域:院长安然教授2025年以我校为署名单位在JCR一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两篇,其中一篇刊发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进一步巩固了学院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杨明晖教授的论文则登上国际金融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展现了学院在金融学科领域的深厚科研功底。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学院Ahsan Akbar副教授因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 联合发布的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之“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成为我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在师生协同科研结出硕果的背后,是国际商学院对学术生态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系统布局。一方面,学院积极推动教师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在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结合跨文化等多元视角,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学院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学院始终践行“科研反哺教学、师生共同成长”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科研训练提升创新能力、学科竞赛锻炼实践水平、实践项目拓展国际视野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正是依托于这样系统化的培养设计与浓厚的学术生态氛围,学院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共同孕育丰硕成果:陈少铭副教授深耕师生协同研究,累计与学生合作发表论文21篇,其中含SSCI论文1篇、ESCI论文1篇、EI论文3篇,同时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戴思婷博士带领学生攻坚专业领域,合作论文成功被 EI会议论文收录,为学生打通从理论学习到学术发表的进阶通道;王玉芳、陈贤贤等教师将学生吸纳为横向项目成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调研、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全流程,在解决企业真实商业需求的过程中,提升行业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
未来,国际商学院将持续打磨人才培养机制、升级科研支持体系,深化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学子成长为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文字录入:黄凤娟 国际商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