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我校举办第三期教师人工智能专项工作坊 外语类课程的AI融合创新实践

时间:2025-11-12 浏览量:13
分享

本网讯(记者 吴少玲)11月8日,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外国语学院主办、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协办的第三期教师人工智能专项工作坊在计算机实验中心B5-203举行。本次工作坊以“Python编程+LLM的跨学科AI教学实践”为主题,吸引了6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采用“理论奠基—案例示范—实操演练”三段式模式,系统探讨了AI技术与外语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教学方法。

工作坊开篇,林武城老师简要介绍了AI基础理论,并分享了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与技术方法,重点讲解了AI与大语言模型(LLM)在语言分析、案例生成等教学场景中的应用路径。外国语学院陈志、孙向宇、周健炘三位教师分别介绍《大学英语》《日语语法》《国际商务导论》的AI融合教学案例,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最后,外国语学院乔世燕副院长作总结讲话,对本次工作坊的成效予以肯定,并鼓励教师持续探索AI赋能教学的创新实践。

林武城讲解AI融入要点(吴少玲 提供)

《大学英语》课程中,陈志完整呈现了“从0到1”的AI融合实践过程。他从分析课程AI融入点、模型选型、案例生成到利用Python+LLM实现教学应用,已开发3个AI融合案例。现场以完型填空题型为例,演示了从Python环境搭建、案例代码结构设计到代码执行的全过程,并展示了课堂融入AI后的学生反馈收集情况。

陈志讲解AI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案例(吴少玲 提供)

针对《日语语法》的教学难点,孙向宇提出“规则引擎+专用数据库+LLM编程辅助”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他聚焦日语动词与敬语查询两大场景,详细讲解了从构建日语动词数据库、代码原理分析到具体功能实现的过程。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AI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提升日语专业能力、计算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孙向宇讲解AI融入《日语语法》课程案例(吴少玲 提供)

在《国际商务导论》课程中,周健炘创新性地将AI技术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他设计的“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风险识别”案例,详细展开了课堂教学全过程:从案例情景创设、任务分组,到指导学生利用AI工具分析大型国际企业招聘内容语言偏见和潜在歧视问题、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该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了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拓宽了国际视野。

周健炘讲解AI融入《国际商务导论》课程案例(吴少玲 提供)

下午的实操环节,参训教师根据操作指引开展AI融入案例实践,完成从获取大模型API、配置本地API环境、安装Jupyter到复现案例的全流程操作。计算机工程学院技术支持团现场为外国语学院教师答疑解惑,针对技术问题和案例设计展开探讨交流,气氛热烈。

教师们进行AI案例实践与交流(吴少玲 提供)

本次工作坊是学校落实《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重要举措,标志着AI教育融合从技术类课程向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入拓展。以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的文科学院教师积极探索AI在语言学习、文本生成、跨文化交流等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设计、课堂互动与学习评价等环节的融合实践,为学校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AI赋能教学生态迈出了坚实一步。

乔世燕作总结发言(吴少玲 提供)

学校将持续推进系列化、专题化的AI赋能教学培训,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分层次、模块化的培训内容,涵盖AI基础理论、案例应用、课堂实操以及教学创新方法等多个方面。培训不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着力推动专业课程内容的变革,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用。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如工作坊、AI教学示范课堂和研讨会等,使教师能够系统提升AI教学素养,掌握在各自学科中有效融入AI技术的能力,从而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AI教学生态。

文字录入:姚淑姬 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编辑:赵程远